每年的洛阳牡丹文化节都会吸引大量的摄影爱好者 记者 张鸿飞 资料图
(记者郑松波见习记者曹杰)标准:景即城、城即景;目标:百千亿。昨日,洛阳市市长李柳身在洛阳市旅游产业大发展动员大会上公布了旅游兴市的标准和目标。为此,洛阳市不仅要建设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要建设自驾车旅游营地,智慧旅游项目以及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大型旅游项目落户洛阳。
问题:洛阳旅游产业规模小、效益不好
市长李柳身在讲话中首先直言不讳地指出洛阳旅游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小:全市现有的星级饭店和旅行社数量分别相当于西安、杭州的五分之一,目前还没有一家全国百强旅行社,也没有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入驻洛阳。
2.客源结构不优:洛阳旅游的客源结构呈“三多三少”的特点,即省内游客多、省外游客少,国内游客多、入境游客少,普通游客多、高端游客少。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61.68万人次,每百名游客中,境外游客不足1人。
3.效益不好:旅游业仍然停留在住宿、餐饮等传统型消费项目和门票经济阶段。旅游景点缺少看头。游客人均在洛阳停留时间仅为1.5天,2012年,每个来洛游客平均在洛消费仅有519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
4.服务不优:从抽样调查情况看,游客对我市旅游的“吃、住”认可度还可以,但对“游、购、行、娱”的认可度较低,特别是散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较低。旅游咨询、集散等服务欠缺,景区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不够,意识不强,措施不多。
5.机制僵化:全市现有的60多个景区中,三分之二的景区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大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经营权、所有权、管理权不分,体制机制不活,在产品开发、宣传营销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标:2015年底旅游入账1000亿
李柳身说,洛阳市将按照“景即城、城即景”的标准,统领全市城市建设和产业融合,将通过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力争到2015年,实现旅游“百千亿”目标:年入境游客达到100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游客总人数达到1亿人次;培育1-2家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集团;打造3个以上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70万人;用5-10年时间,将洛阳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基本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措施:建自驾游营地、走“智慧”路线
旅游兴市的措施有很多,除了打造精品景区、开发新型旅游业态产品、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等“常规”措施,洛阳市还准备了一些“新鲜”招数。
1.建自驾游营地:针对目前自驾游越来越多的情况,洛阳市将建设一批大型自驾车旅游营地、自驾游停车场,为自驾车游客提供方便。自驾车旅游营地是指在自驾车旅游线路上,依托旅游交通干线和风景优美之地或者在旅游景区附近开设的,有一定场地和设施条件,可以为自驾车爱好者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具有特定主题复合功能的旅游场所。其主要服务项目包括住宿、露营、越野、休闲、餐饮、娱乐、汽车保养与维护、汽车租赁、户外运动、信息服务、医疗与救援等。
2.走“智慧”路线:聘请高水平专家团队,尽快完善和出台智慧旅游城市的有关规划和方案,加快实施。牡丹文化节期间,完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展示项目。
3.招商引资:引进2至3家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大型旅游项目落户洛阳。
建议:不要只强调厚重,可来点小清新
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旅游、酒店研究专家魏小安也出席了昨天的会议。在会上,他指出现在的城市太急了、太挤了、太忙了、太脏了。洛阳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不应该一直强调自己历史的厚重,而应来点小生活、小享受、小趣味、小清新,做到人粗我精、人急我缓、人脏我美。
魏小安说,洛阳的旅游发展而不发达,游客人均花费只有发达旅游城市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停留时间短、花钱机会少、没有花钱的地方,没有值得花钱的产品。除了留下了一张门票钱,就是留下了一堆垃圾。他认为洛阳的旅游市场和需求对应不上,应从单一的观光游转型为复合型的休闲度假游,从单一的景区模式转型为整体城市模式。让游客能够5分钟找到一个兴奋点,15分钟找到一个高潮点,30分钟找到休憩点。让游客停留3个小时就有一顿饭,停留6个小时就有一个夜晚。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